走进位于城郊的再生资源处理厂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发酵气味。成山的湿垃圾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送入处理设备——菜叶果皮、剩饭残羹这些曾被视作“废物”的东西,正在这里经历一场奇妙的蜕变。
“确实‘吃撑’了。”年近五十的王厂长站在控制室显示屏前,指着不断跳动的处理量数据笑道,“五年前我们每天处理不到100吨,现在高峰期突破400吨,设备经常连轴转。”
令人意外的是,这位厂长的笑容里没有焦虑,反而透着欣慰。原来,湿垃圾激增的背后,是全市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。而对这些专业处理企业来说,这不仅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
在巨大的发酵罐中,湿垃圾经过21天的厌氧发酵,转化为两种宝贵资源:沼气用于发电,每年可满足上万户家庭用电;残渣制成有机肥,滋养着周边的生态农场。王厂长算了一笔账:每吨湿垃圾可产生约80立方米沼气,发电150度,同时产出0.3吨优质有机肥。
“过去这些资源都被埋掉了,现在它们都在这里获得新生。”他指着厂区新扩建的二期工程说,“我们刚投入了更先进的分选设备,处理效率提升30%,还能从湿垃圾中分离出废弃油脂,进一步加工成生物柴油。”
随着“无废城市”建设的推进,再生资源产业正在迎来黄金期。王厂长的企业不仅实现了盈利,更带动了周边农业的绿色发展——农场使用他们生产的有机肥后,化肥使用量减少了一半,农产品品质反而提升。
“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。”望着厂区里忙碌的运输车辆,王厂长信心满满,“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教育示范基地,让更多市民亲眼看到,他们认真分类的每一点湿垃圾,最终都变成了宝贵的资源。”
从令人头疼的城市负担,到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,湿垃圾的“旅程”正在改写人们对“废物”的认知。在这条变废为宝的道路上,像王厂长这样的实践者用行动证明:善待每一份资源,未来就会回报以微笑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ubeilvhe.com/product/228.html
更新时间:2025-10-18 09:08:50